心靈經典《當下的力量》作者 艾克哈特・托勒,罕見序文推薦!
教養是一份覺醒的邀請,也是此生難得的心靈修持如何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?
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依附?
如何教導孩子面對錯誤,勇於承擔責任?
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、慈悲心?
孩子本身沒有問題,你如何看待孩子才是問題所在。
正念父母,能覺知到自己的思維模式與反應慣性,並選擇轉化。
親子一起跳脫以往的制約,建立更深層的愛的連結!
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做個「夠好的父母」就好。
養兒育女的經歷,也是重新養育自己的過程。
本書簡介
正念是教養孩子的有效途徑。正念包括支持與章法,若做得到,孩子就成長茁壯;做不到,孩子則會陷入混亂,使教養成為惡夢。孩子的自尊、自愛與自信心,始終源自父母是否具備覺知與高品質陪伴的能力。
數位時代的父母,越來越難安住在當下,孩子憑著本能,就知道跟你之間缺少了根本的連結。你不曾「全然的在」,總是迷失在自己的頭腦裡。孩子希望你能看見並接納他當下的真實,不去譴責過去,也不預設未來。
本書作者以清楚、溫暖又智慧的文字,在靈性蛻變與親子教養的俗世現實之間搭起橋樑,書中充滿了幫助父母提升教養力的真知灼見。在閲讀與實踐的同時,不但能增進親子之間的親密感,更能釐清自己對親職責任的深層思考。
正念父母會教孩子的四件事
1.對人仁慈,但要建立「人我界線」
如果你看到有人溺水,你可以伸出援手,把他從水裡拉回來;但是,如果他抓住你的手臂,想把你拖下水,你要記得全力推開他。
2.學會享受獨處
如果我們沒有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獨處,他們將會永遠寂寞。人只有在能真心接納自己時,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。
3.聆聽直覺的指引
想要養出有自信的孩子,就得鼓勵他們聆聽內在的智慧,信任直覺,能引導他們走上個人成就之路的內在指引。
4.追隨自己的熱情
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內建的獨特熱忱,我們必須敞開心胸,接受他們的心之所向,而不是依據自己的偏好、社會的價值觀,將他們推向不感興趣的方向。
(原書名:當下的父母:你是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)
作者簡介:
蘇珊.史帝佛曼(Susan Stiffelman)
國際知名親職教育專家,美國安提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,婚姻家庭治療師(MFT),《哈芬登郵報》(Huffington Post)的「親職教練」專欄作家。十五歲時,讀了尤迦南達大師的《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》深受感動,開始踏上靈性成長之路,直到結婚生子後,驚訝地發現孩子的出現,竟讓她原本規律、平靜的「靈性生活」亂了套,於是矢志在心靈活動與塵世家務之間找到平衡點。
三十多年來,已成功輔導無數親子關係,著有《教養不是作戰》、《愛與覺知的教養》等書,目前居住在加州洛杉磯。
個人網站:www.SusanStiffelman.com
譯者簡介:
謝佳真
自由譯者,近期譯作有《富裕,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》、《你並不特別》、《無人地帶的製圖師》、《別找到我》、《速效運動》等。
各界推薦
名人推薦:
各界讚譽
「這本書示現給我們,如何將親職工作轉化成自己的心靈修行。」
──心靈大師 艾克哈特・托勒(Eckhart Tolle),《當下的力量》作者
「體恤的柔情貫穿這一部睿智又實在的親職指南,教人以更覺察的心為人父母。你可以感覺到蘇珊•史帝佛曼是真心關愛她輔導的家庭,她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長到克服親職的挑戰,鍛練出教養的才能。」
──麥菈.卡巴金、喬.卡巴金(Myla and Jon Kabat-Zinn),《正念父母心,享受每天的幸福》(Everyday Blessings)作者
「本書是有見地的親子教養指南,教你養育出懂得關懷、快樂、有韌性的孩子,同時療癒自己尚未解決的童年傷痛。《愛與覺知的教養》充滿高明的教養智慧,還有取材自現實生活的豐富範例。無疑是本佳作!」
──瑪西.許莫芙(Marci Shimoff),《快樂,不用理由》(Happy For No Reason)作者
「蘇珊.史帝佛曼靈巧地探討許多親職專家迴避的主題──恐懼、愧疚、羞恥感的深層成因,這些都會阻礙我們全然臨在,我會一直送這本書給父母們的,不論他們是新手或身經百戰。」
──凱薩琳.伍沃德.湯瑪斯(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),《清醒分手》(Conscious Uncoupling)作者
「誰知道在隔壁房間哭泣的孩子或青少年,其實是我們的靈性老師?誰會想到討厭的鬧情緒跟挑釁行為有助我們走向更覺察、更靈性、有效率、甚至愉快的親子教養關係?蘇珊.史帝佛曼在這部創新、平易近人的教戰手冊,傳授我們如何養出意識更清明、對人更有愛的孩子。」
──凱西.艾爾登(Kathy Eldon),創意願景基金會(Creative Visions Foundation)創辦人暨主席
「《愛與覺知的教養》溫柔卻強力地提醒我們,重點在我們為人父母者,而不是孩子們。我們向自己下工夫,就能阻斷使情況雪上加霜的負面能量流。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。」
──提姆.萊恩(Tim Ryan),《正念國度》(A Mindful Nation)作者
「大名鼎鼎的專家蘇珊.史帝佛曼傳授了兼具智慧與慈悲的教養方式,協助我們為人父母者跟孩子建立慈愛與同理的連結,激發我們最好的一面──我們的臨在、喜悅、體貼、寬容。」
──圖登.金巴(Thupten Jinpa),達賴喇嘛英文譯者,《無畏的心》(A Fearless Heart)作者
名人推薦:各界讚譽
「這本書示現給我們,如何將親職工作轉化成自己的心靈修行。」
──心靈大師 艾克哈特・托勒(Eckhart Tolle),《當下的力量》作者
「體恤的柔情貫穿這一部睿智又實在的親職指南,教人以更覺察的心為人父母。你可以感覺到蘇珊•史帝佛曼是真心關愛她輔導的家庭,她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長到克服親職的挑戰,鍛練出教養的才能。」
──麥菈.卡巴金、喬.卡巴金(Myla and Jon Kabat-Zinn),《正念父母心,享受每天的幸福》(Everyday Blessings)作者
「本書是有見地的親子教養指南,教你養育出懂得關懷、...
章節試閱
【前言】「自我覺察」是身為父母的必修課(節錄)
初為父母的教養難題
安琪工作幹勁十足。她在一家小型身心健康雜誌社擔任編輯,工作效率高,做事周全且準時交差。她的部屬有時會覺得她管太多,但她不辭勞苦地打造宜人的工作環境,提供大方的福利,諸如彈性的遠端辦公選項、擺滿有機零食的休息室。但安琪追求的生活,不是只重視生產力。她每天都要先聽一段引導式靜心冥想後,才展開一天的工作。孩子出生前,她跟先生艾瑞克只要有空,都會很有心地參加瑜伽營。
艾瑞克在他們家裡經營一間小型網路行銷公司。他擅長跳出框架思考,且由於他創意十足,又有吃苦耐勞、準時完成任務的名聲,使得他的事業蒸蒸日上。
他們的兒子查理誕生時,安琪和艾瑞克開心極了。他們決心建立跟自己原生家庭不一樣的成長環境。對安琪來說,這表示要給孩子她原生家庭所缺乏的向心力和連結──她酗酒的母親對女兒們很冷淡,以致安琪和姊妹們通常只能自立自強。艾瑞克的父母雖然會管教小孩,但卻管得太多,一手操控了艾瑞克兄妹的活動;套句艾瑞克的話,就是搶走他們的發言權。安琪和艾瑞克決心要給孩子自己童年時沒有的自由和關注。
查理漸漸長大後,安琪和艾瑞克很欣慰兒子發展出鮮明的性格。但查理的個性急躁,因此容易感到挫敗,情緒一發作就很難收拾。在幼兒階段時,查理只要稍微不順心,就會大發雷霆。為了當個慈愛、關懷孩子的父母,安琪和艾瑞克努力向小查理解釋為什麼事情不能如他所願,誰知查理卻變本加厲。儘管查理很高興自己要到「大男生的學校」上學,但進了幼兒園以後,他卻對學校的規矩適應不良。要他在說故事時間靜靜坐著,簡直不可能,加上他克制衝動的能力欠佳,每次哪個孩子手上有他想要的玩具,他都會直接拿走──奪走,或者必要時還會動手推人。
查理剛入學不久,就鬧出狠狠推開其他小朋友的事件,園長於是把安琪和艾瑞克請到學校來面談。之後,他們便一再因為查理很難自制而被叫去面談。在查理四歲時,妹妹出生了,結果查理的情緒更加失控。
他的父母想要體諒他,卻實在不曉得該怎麼管教這個喜怒無常的兒子──哀求、討價還價、威脅,最後多半是向他的要求低頭。查理憑著凶悍的言行稱霸全家,他的父母幾乎記不起在做爸爸、媽媽之前的寧靜日子。他們覺得自己變成「那種」小孩的父母實在很丟臉,每天早上都擔心陰晴不定的兒子不知會闖出什麼禍。
過去,安琪和艾瑞克都以為自己那麼努力地自我成長,教養小孩想必會輕鬆愉快。畢竟,小孩不是會受到潛移默化嗎?擁有平靜、慈愛的家庭環境和關心孩子的父母,全家和樂融融是一定的啊。但事與願違。安琪不再於晨間靜心冥想。儘管夫妻倆努力自制,但她和艾瑞克還是經常指責對方:「都是你那樣處理查理的事情害的啦,要是你那時這樣做,今天的危機就不會發生了。」
這對夫妻就如同我三十年來,以教師、親子教練、心理醫師身分輔導的許多父母一般。不論是自認為走個人成長路線的父母,或是只想不大呼小叫、不權力鬥爭就教養出快樂孩子的父母,常常很難接受養育兒女的現實情況,尤其是當他們孩子的需求或性格不容易應付時。
即使我們生養到的小孩比別人家的孩子容易教養,我們仍然得適應日復一日都要優先滿足別人需求的日子。從無眠的夜到功課戰爭,我們發現自己必須現學現賣,培養新的人格特質,諸如包容、堅持不懈、反覆誦念同一本繪本的功夫⋯⋯一遍又一遍。自認很靈性的人偶爾會承認,他們跟孩子相處時,內心的感受有時非常「不靈性」,這簡直嚇壞了他們。他們從沒想過自己會說的話,居然就脫口而出,甚至還扯開嗓門,而那是靈性覺醒的人絕對不會講的話!
但就像安琪和艾瑞克,我們常發現,自己的孩子是能教會我們最多道理的人。這就是《愛與覺知的教養》的主題。
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中,回到安琪和艾瑞克的案例,了解教養查理的難題,如何帶領他們走向更健康的親職經驗,同時讓他們兩人有機會撫平尚未癒合的童年創傷。現在,先容我聊聊自己的故事。
分享我的親職之路
十五歲時,我住在堪薩斯,哥哥離家念大學時,留下一張紙條,推薦我看他留在我房裡的書,書名是《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》,作者是尤迦南達。這書在我的書架上擺了兩年,我才一頭栽進去,被這個印度人追尋神的求道之旅打動了。
這部奇書深深喚醒了我內在的某個東西,看完最後一頁,我便騎單車到普雷里村莊市購物中心,將一把銅板投進公共電話,撥電話到尤迦南達創辦的基金會的加州總部,說:「我要認識神。」
大約有一年的時間,我都按照「悟真會」每週寄來的教材,做尤迦南達式的冥想靜坐。我開始練習瑜伽,探索其他形態的冥想,最後挑了一個和我最有共鳴的來練習,並穿插其他滋養我身心靈的儀軌。
我非常依賴我在每日冥想中體驗到的平和心境,要是早上不能靜坐,我會整天都渾身不對勁,直到我能抽出時間走向內在為止。
十八年後,我有了孩子,原本規律的晨間作息亂了套,我試圖在以心靈為主的活動與家務事之間,找到平衡。每次我認真投入「提升靈性」的活動,最後都會感到怨憎緊張。我一定得學會怎樣停止忍受,並開始品味日常生活裡的時刻──換尿布、念故事、收拾男生在玩耍後留下的一團凌亂。
一天,我在廚房幫兒子做烤起司三明治,站在爐檯前等起司融化時,我的意識突然擴張,察覺到那一刻正在發生的事。在廚房的另一頭,有一個以人形所展現的奇蹟,我愛這個人超過我的心跳,而我得到了透過三明治的形式表達這份愛的機會。我陶醉在感恩之情中,了解那種感受可以不是特例;我能夠用更貼近這種敞開心扉的狀態,處理每天的例行事務,而我只要選擇這樣過生活就行了。
結果是,育兒成了我這一生最脫胎換骨的經驗。我有空就靜心冥想。起初難得一次,但兒子慢慢大了,次數就變得比較頻繁。能夠啜飲內在的靜定喜樂之井,真是無比的喜悅,而靜心冥想無疑影響了待人接物的那個「我」。但我也漸漸明白,要活得有靈性,就要在眼前的生活裡,盡力與靈魂完全接軌,不論我那天早上練習的是哪一套靈修方式。
在這本書中,我邀請各位展開自己的旅程,將更多和平、喜樂、個人蛻變,帶進你的日常親子教養中。你會看到在浮沉不定的教養現場裡,保持意識清明的策略,並且學會怎樣緩解令你喪失(或暫時錯置)平靜的觸發點。我要請你探索將靈性帶進家裡的方法──即使你沒有宗教傾向,或你家小孩覺得任何跟靈性沾上邊的東西都「不酷」。
書中會不時地談到,我相信能協助孩子蛻變成有覺知、有自信、有愛心的成人的品德特質。最後,我還會傳授一些實用的祕訣,協助你在教養孩子時,臨在當下,在回應孩子時,保持彈性和選擇,而不是出於挫敗、憤怒、恐懼的反應。如果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洋溢著全心的投入與臨在,當孩子需要指引和援助時,就比較會向我們求助,而不是去找朋友。此外,覺得自己以現在的樣子受到喜愛、理解、珍惜的孩子,自然會比較肯聽從父母的吩咐──跟我們覺得有穩固連結的人合作,是人性。
不論你是熱衷靈性修持的人,或你只想在親職中保持覺知,提高教養孩子時的臨在程度,將可以讓你更容易得到親職冒險所能給你的愛、學習和喜悅。
歡迎你踏上這趟旅程。我們上路吧!
第一章 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(節錄)
親子教養是一面鏡子,我們可從中看到自己最棒的一面,以及最糟的一面;生命中最富精采的時刻,以及最驚恐嚇人的時刻。──麥菈.卡巴金和喬.卡巴金
孩子為父母開設的「親子課程」
把兒女視為上天派來協助我們心靈蛻變的導師,是能令很多人陶醉的想像。儘管以兒女為師的概念帶著抒情、開明的氣息,但採納一件事的概念和擁抱實際情況,卻是兩回事。
孩子或許真的能在我們內心,催化以前我們認定不可能存在的愛。但孩子也會擾動我們內心黑暗面的強大元素,激發我們的本性,諸如沒耐心、不夠寬容,令我們事後感到羞慚、被擊倒。
保持泰然自若是活在當下的關鍵,但最能考驗我們靜定工夫的,莫過於親子教養。養育小孩絕對一點都不寧靜,手足口角、作業災難、為了電玩遊戲而爭吵,全都是家庭生活裡再熟悉不過的場景。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候,高尚的原則很容易跟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相牴觸。即使是靜坐經驗最多的人或瑜伽士,都可能發現自己在大吼大叫、威脅利誘或懲罰小孩,完全顧不了自己決心無論如何都要保持慈愛、平靜。
俗話說,「當學生準備就緒,老師就會出現。」我早已發現這是真的。每當我準備好擴展我的智識、心理、靈性,便會出現彷彿是上天安排好的機會,於是我得以伸展、成長、學習。話雖如此,但我並不是隨時都想要伸展、成長、學習。有時,我覺得自己是被押著去修一門我根本不想學的課!
關於親子教養,我們可能在不知情下,註冊了孩子開設的「課程」,但我們還是會發現自己被迫(「受邀?」「得到機會?」)大幅成長,成為大人。就這一點來說,我相信孩子可以是我們的最佳老師。我們不見得會故意去生育兒女,來療癒我們的童年創傷,或藉此讓自己變得更好。事實上,這些機會,以及其他幾千個機會,是隨著孩子誕生而降臨的權利。
我們可能得面對不耐煩的自己,學會慢慢來,因為小傢伙需要我們停下腳步,聞一聞人行道上的每一朵花。或者,我們會在咬牙撐過孩子的噩夢時學到堅韌,發現在一連串無眠的夜之後,心底依然保有相當的柔情。
同等重要的是,孩子能協助我們解決自己尚未克服的問題。寫功課拖拖拉拉的孩子,或許會讓我們體認到自己那些不討喜的特質,察覺(假如我們願意的話)我們碰到討厭的事情時,也會因循苟且。或者,當容易受挫的孩子稍一不順心就鬧情緒,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像在照鏡子──我們眼睜睜看著色彩鮮活的畫面,重演我們以前(可能就在不久前,比如今天早上!)因為事情不如意而發脾氣的情境。
有時,我們從孩子身上學到的道理是溫馨甜蜜的;小傢伙會把我們付出和接受更多愛與幸福的能力,拓展到我們以前認定不可能的程度。但往往,孩子的個性和特質,也會徹底挑戰我們。我們或許會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,從早到晚都處於戰鬥模式,只因為孩子打死都不去做能夠平息我們恐懼和焦慮的事。每天,我們在一日終了時,疲憊不堪地倒在床上,害怕明天早上起床後還要重來一遍。
親子互動的四種形式
我們的人際互動關係,通常不出四種形式:被動型、咄咄逼人型、被動攻擊型、堅定自信型。
我們處於「被動」模式時,會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,假裝一切安好。被動的時候,我們嘴上說好,但其實是不好;我們把別人看得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,畏懼會觸怒別人。被動型的父母害怕會惹惱孩子,拚命地想得到孩子的喜愛,因而總是向他們的要求低頭。
我們「咄咄逼人」時,則是以威脅和恫嚇對付小孩,強迫他們順從我們的意志。表面上,這一套很有效──不良行為停止了──但代價高昂。孩子不會跟我們親密,因為在我們面前展露情緒並不安全。
「被動攻擊型」的父母,會利用羞恥感和罪惡感控制孩子。他們或許不會太咄咄逼人,但他們幽微的罪惡感心態和操控手段,卻嚴重傷害孩子正在發展的自我意識。這些孩子覺得自己必須逾越本分,為父母的需求和快樂負責,而不是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和快樂。如果你說:「家裡好像只有你一個小孩學不會怎麼擺餐具。」你就羞辱了孩子。跟孩子說:「你說一定要參加班上的旅遊,害我一夜沒闔眼,煩惱要上哪兒去弄錢。」孩子免不了會有罪惡感。這些都是非常不健康的親子互動方式。
「堅定自信型」的父母,會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我說的「船長」角色(詳見第二章)。在這個模式中,我們與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線,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需求、欲望、感受、偏好,就算這些跟我們的立場並不完全吻合,我們也不會認定孩子錯了。我們不需要孩子喜歡我們,也不怕惹孩子不開心。我們體認到,要是我們解決了孩子全部的問題,將會破壞他們培養真正的適應力。孩子知道父母愛的是他們的本來面目,而不是他們能替父母做什麼,或他們的成就讓父母在別人眼中多有面子。
而當我們是堅定且自信時,我們可以承認孩子不見得肯照著我們的要求去做,不把他們的怨言視為個人攻擊,或把歧見升溫成權力鬥爭。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立場,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受,但不會因此不忍心訂立會令他們失望的規矩。
請你跟我這樣做>>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❇我該怎麼做,才不會因為小孩的哀哀叫而心煩?
問題:我四歲小孩的哀叫,總會讓我抓狂。我知道她還小,有時沒辦法用言語表達她要什麼,但不知何故,她哀叫的聲音真的會讓我氣瘋了!
建議:不是只有你這樣。小孩的尖聲哀叫,具備了讓父母抓狂的特質。但不假思索的反應,只會使情況惡化。
試著把女兒的哀哀叫,視為完全中立的事件。就像不停敲鉛筆或踢腳的小孩,這些行為的本質無所謂好或壞。這些行為很可惡,是因為我們判定那很惹人厭,以致我們跟孩子陷入了權力鬥爭之中。如果你判定孩子的行為很惱人,因而需要孩子停止那個行為,但除非你們的感情很深厚,否則她可能會被你激得持續哀哀叫。
這樣說或許很有禪意,但如果你能把心境轉換為注意她哀叫的聲音,而不貼標籤或批判她,你就可以說:「親愛的,我想知道你需要什麼,我很樂意一直等到你可以用平常的聲音說話為止。」
當你的反應沒那麼激動,你的女兒應該就能理解怎樣表達她的需求才是妥當的做法。
❇我那個粗魯又無禮的青少年孩子,到底在教我什麼?
問題:我請十一歲的女兒做事的時候,她都會翻白眼或模仿我。我覺得她的行為對我很不尊重。跟一個沒禮貌的青少女打交道,究竟能讓我學到什麼?
建議:你有多少時間?我們能從粗魯的青少年身上學到的東西,夠寫好幾本書了!我們就從「別當事情是衝著自己來的」說起。
現在,顯然沒有什麼可供你女兒這個年紀的青少年模仿的正面榜樣,他們很辛苦地摸索怎樣踏進青春期,開始從父母身邊獨立。可惜的是,他們很多人會模仿熱門電視節目裡那些沒禮貌的小孩,因為在節目中,翻白眼或頂嘴會得到大笑的音效獎勵。
翻白眼就是翻白眼,別附加其他的意義上去──你女兒是在宣告她不想做你交代的事,或是在試探你的極限,只不過做法很笨拙且(希望是)效果不彰。
如果你能忍住不當她是衝著你來的,你就能毫無罣礙地說:「親愛的,你要不要再重翻一次白眼?」希望你的口氣不會沒禮貌!
每一個開始觀照自己被孩子勾起了什麼的人,都會經歷一段獨一無二的情緒。我的建議都是一樣的: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之前,先處理好你的內心。唯有如此,你才能像船長一樣處理問題,不會夾雜需要孩子認同你的心理需求。
【前言】「自我覺察」是身為父母的必修課(節錄)
初為父母的教養難題
安琪工作幹勁十足。她在一家小型身心健康雜誌社擔任編輯,工作效率高,做事周全且準時交差。她的部屬有時會覺得她管太多,但她不辭勞苦地打造宜人的工作環境,提供大方的福利,諸如彈性的遠端辦公選項、擺滿有機零食的休息室。但安琪追求的生活,不是只重視生產力。她每天都要先聽一段引導式靜心冥想後,才展開一天的工作。孩子出生前,她跟先生艾瑞克只要有空,都會很有心地參加瑜伽營。
艾瑞克在他們家裡經營一間小型網路行銷公司。他擅長跳出框架思考,且...
推薦序
覺知的父母來自當下的力量
想想要取得駕駛汽車的資格,就必須通過理論和實務的考試,以免危害自己和別人的安全。除了最簡易的工作,每件工作都有一定的資格要求,複雜點的還得經過多年訓練。但難度名列前茅又攸關重大的工作──親職,卻不必先受訓或取得資格。
「親職是最多業餘人士的大本營。」作家艾文.托佛勒(Alvin Toffler)如此寫道。缺乏親職知識或教育,是那麼多父母感到力不從心的一個原因(不過我們會在本書中看到,這並不是主因)。這些父母不見得沒有滿足兒童的生理、物質需求。他們或許真的很愛孩子,想給孩子最好的,只不過孩子幾乎每天都會拋出棘手的教養問題,令他們束手無策;而對成長中孩子的情緒、心理、靈性需求,父母也感到不知所措。
舊時代的父母是極度專制的,而在現代社會,很多父母沒能給孩子迫切需要並殷殷期盼的明確指引。往往,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全然沒有章法,就像被船長拋棄的船一樣,群龍無首,在汪洋中漂流。蘇珊.史帝佛曼說得很貼切──父母不明白,孩子需要他們擔任「船長」。「船長」一詞絕對不是指我們要回歸專制的管教模式,而是在秩序過度嚴明和混亂無序之間,找到平衡點,摸索出中庸之道。
但說到底,家庭功能失調的深層原因,並不是父母的知識或教育不足,而是缺乏覺察(又稱「正念」或「臨在」〔presence〕)。父母不夠覺察,在教養兒女時便不可能有覺知!多數人免不了不時地會喪失覺察,但意識清明的父母,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覺知。當你不覺察,你看待孩子的眼光就跟大家沒兩樣,是建立在心智的制約上──你受制於精神上或情緒上的反應模式、信念,以及你從父母身上和成長環境中學來的渾然不覺的假設。
這些模式,很多都能回溯到不知多少世代之前的遙遠過去。但如果你能夠覺察(我比較喜歡稱為臨在),你就能覺知到自己的心智、情緒、行為模式。你開始能夠選擇自己要如何回應孩子,而不盲從於以前的模式。還有,最要緊的是,你不會再把這些模式傳承給孩子。
不臨在的話,你只能以思考的心智(thinking mind)和情緒跟孩子連結,而不是透過較深層的本體(Being)狀態。即使你只做對的事,你和孩子的關係,依舊缺少了最重要的元素:本體的層面,這屬於靈性的範疇。亦即,你與孩子之間根本沒有較深層的連結。
孩子憑著本能,就知道自己跟你的關係,缺少了某種極為重要的東西。你不曾全然臨在,從來沒有,你總是在自己的心智裡。孩子會不自覺地認定你扣留了某種重要的東西,或者說,他們會那樣覺得。這經常導致孩子有股說不上來的怒意或怨懟,這種情緒可能會以各種形式宣洩出來,或是蟄伏到青春期才發作。
儘管親子之間的疏離乃是常態,然而改變正在發生。懂得覺察的父母愈來愈多,他們可以超脫心智的制約模式,從較深層的存在狀態與孩子建立連結。
造成親職功能不彰或無意識的原因有二:一方面,關於養兒育女,在過度專制的老派作風與現代同樣失衡的作風之間,缺乏取得平衡的知識或教育。另一方面,在比較根本的層次上,則是父母缺乏臨在或清明的覺察。
有很多書籍已經為那些會看書的父母,提供有益的「教戰守則」;卻還沒有多少書籍探討父母缺乏覺知力的情況,並指引父母如何在親職的日常挑戰中,培養自己的覺察力。蘇珊.史帝佛曼的書,在兩個層面上都能協助讀者,我們可以稱之為「做」(doing)和「在」(being)。她傳授「做」(佛教稱為「正行」)的深刻知識,同時不忽略更為基本的「在」的層面。
《愛與覺知的教養》告訴父母,如何將教養兒女變成靈性修持,將孩子挑戰你的方式,變成一面供你檢視自己目前不自覺的模式的鏡子。一旦你覺察到這些模式,你就能開始超越它們。
作家彼得.德.維里斯(Peter De Vries)寫道:「我們之中有誰是在下一代誕生之前,就成熟到能夠教養下一代?婚姻的價值不在於讓成年人繁衍兒女,而是藉由教養兒女,讓人長成大人。」不論我們是已婚或單親,兒女絕對能幫助我們成長為比較成熟的人類。對,是孩子讓人變成大人,但更重要的是,蘇珊.史帝佛曼這一部獨一無二的著作,會讓你看到孩子如何磨練出有覺察力的成人。
──艾克哈特.托勒(Eckhart Tolle)《當下的力量》、《一個新世界》作者
覺知的父母來自當下的力量
想想要取得駕駛汽車的資格,就必須通過理論和實務的考試,以免危害自己和別人的安全。除了最簡易的工作,每件工作都有一定的資格要求,複雜點的還得經過多年訓練。但難度名列前茅又攸關重大的工作──親職,卻不必先受訓或取得資格。
「親職是最多業餘人士的大本營。」作家艾文.托佛勒(Alvin Toffler)如此寫道。缺乏親職知識或教育,是那麼多父母感到力不從心的一個原因(不過我們會在本書中看到,這並不是主因)。這些父母不見得沒有滿足兒童的生理、物質需求。他們或許真的很愛孩子,想給孩子最好的,...
目錄
推薦序:覺知的父母來自當下的力量 ——艾克哈特.托勒
前言 「自我覺察」是身為父母的必修課
初為父母的教養難題
分享我的親職之路
[屬於你的練習]:你理想中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模樣?
第1章 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
孩子為父母開設的「親子課程」
凱薩琳的教養功課:在要求孩子前,先明白自己的需求
親子互動的四種形式
[屬於你的練習]:孩子令你困擾的特質,你自己是否也有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2章 養兒育女,同時是自我成長
三種親子相處模式
為孩子訂立明確規範
布雷德利和梅莉莎的教養功課: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
療癒童年未解的心結
跟孩子一起經營「情感帳戶」
放手讓孩子感受悲傷和失望
協助孩子經歷失落的情緒
父母心懷愧疚的隱憂
跟著孩子一起成長
[屬於你的練習]:上一代對你的教養,如何影響你和孩子互動的模式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3章 如實接受孩子的本來面目
「快照小孩」症候群
安然面對理想化生活與現實處境的差異
西薇的教養功課:為必須放棄的過往生活哀悼
療癒兒時未能釋放的情緒
孩子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
父母為何抗拒接受孩子的實際狀況
教養是條讓父母突破自我極限的途徑
[屬於你的練習]:你的童年,有哪些受到壓抑、不被允許抒發的情緒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4章 給孩子留點不滿足的空間
我的教養功課:接納自己的不完美
你希望孩子長成怎樣的大人
種下「孩子,你值得被愛」的種子
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,不是好事
[屬於你的練習]:你希望培養孩子哪些特質?你自己擁有這些特質嗎?
第5章 成為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
孩子需要真實生活的體驗
愛蓮娜的教養功課:按下孩子3C產品的關閉鍵
讓孩子活在真實而非數位的世界裡
父母要先能自在享受獨處的快樂
帶領孩子一起欣賞、尊重、感謝身體
別累壞了,為自己建立互助支援社群
父母請優先善待自己、愛自己
在人際關係中維持健康的界線
教導孩子覺察情緒,聆聽直覺,斷然說「不」
培養興趣,懷抱熱忱過生活
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
[屬於你的練習]:怎麼做,你才能從親職中抽身,發展自己的興趣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6章 有覺知且正向的溝通藝術
為孩子示範良好的教養
陪伴孩子面對並處理憤怒
教導孩子「說實話」的藝術
心懷敬意地聆聽別人說話
以友善的閒聊,串起人際網絡
[屬於你的練習]:對於「溝通」這門藝術,你有哪些不足?怎麼改變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7章 以身教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錯誤
向孩子示範言行一致的行為
犯錯後,最可貴的是勇於承擔責任
如何鼓勵孩子誠實
四個步驟,引導孩子真誠地道歉
[屬於你的練習]:你可曾因為隱瞞錯誤而傷害別人?你願意跟孩子分享切身經驗嗎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8章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慈悲心
傾聽別人的故事,讓孩子看見不同的世界
孩子需要了解展現慈悲心的重要性
讓孩子親近長輩,向長者學習人生智慧
鼓勵孩子走出舒適圈,參與志工服務
為人父母並非易事,盡力就好
[屬於你的練習]:你可以怎樣引導孩子主動投入志工工作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9章 培養孩子調適壓力和挫折的能力
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依附
坦然接納突如其來的改變和不確定性
用笑容與歡樂擊退壓力
拐個彎,孩子一樣能抵達想去的所在
留意孩子的壓力
正念練習,幫助孩子平息情緒風暴
孩子心靈的安全感,來自與父母的連結
[屬於你的練習]:你是個能讓孩子安心對你傾吐心事和困難的父母嗎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10章 改變思考習慣,感恩當下的美好
安然接受無法事事盡如人意的事實
改變我們對快樂的設定值
向內心探尋快樂
適時表達謝意,創造感恩的習慣
回答孩子對生死的大哉問
[屬於你的練習]:你希望和孩子一起培養哪些人格特質,讓親子關係更穩定親密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11章 五十六個供父母實作的練習
十三個培養孩子正念、覺知、自覺的練習
五個處理孩子強烈情緒的練習
六個幫助孩子深層放鬆的練習
九個讓家人間更親密的練習
十個顯化幸福美滿人生的練習
十三個父母自我成長的練習
後記:安住當下!你所渴求的,已在那裡
附錄:延伸閱讀與輔助資源
推薦序:覺知的父母來自當下的力量 ——艾克哈特.托勒
前言 「自我覺察」是身為父母的必修課
初為父母的教養難題
分享我的親職之路
[屬於你的練習]:你理想中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模樣?
第1章 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
孩子為父母開設的「親子課程」
凱薩琳的教養功課:在要求孩子前,先明白自己的需求
親子互動的四種形式
[屬於你的練習]:孩子令你困擾的特質,你自己是否也有?
請你跟我這樣做: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
第2章 養兒育女,同時是自我成長
三種親子相處模式
為孩子訂立明確規範
布雷德利和梅莉莎的教養功課...
購物須知
退換貨說明:
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若您欲辦理退換貨,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。
辦理退換貨時,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(商品本身、贈品、贈票、附件、內外包裝、保證書、隨貨文件等)一併寄回。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,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。
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。